兩月之內吸金超過7億元,阿里、騰訊、小米等互聯網巨頭和移動設備企業紛紛注資,互聯網醫療領域可謂炙手可熱。不過,業內人士建議,隨著各類資本在這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有關部門應促進形成合理贏利模式,引導各類資本理性投入互聯網醫療領域,促進這一產業健康發展。
“在互聯網醫療時代,患者是整個互聯網醫療服務鏈的核心,醫生是互聯網醫療服務鏈的核心參與者。醫院的管理者必須具備互聯網企業領導者的思維。”互聯網醫療企業“丁香園”CEO李天天說,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理想圖景是打通線上線下,大部分小病病人在線下實現分診,掛號變得更加簡單,醫生借助于互聯網可獲得海量數據支撐,診療更加科學,工作量減少,醫患有了更充分交流,醫患關系有望得以緩和。
“下一個阿里巴巴將誕生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這是馬云的預判。記者采訪了解到,雖然投資方對于互聯網醫療的市場前景充滿樂觀,但是不少傳統醫院管理者對于移動互聯網給傳統醫療市場帶來的沖擊卻很擔憂。
首先,醫療
人才爭奪日趨激烈。安徽省多家公立醫療機構負責人表示,公立醫院對于住院醫師的培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加上目前患者人滿為患,各家公立醫院都希望自己的醫生能夠將精力放在院內臨床業務上,而一旦互聯網企業開出高薪,很多醫院的年輕醫生就會不安心本職工作,會把很多時間用在回答線上
健康咨詢上,這樣很可能會加劇醫患矛盾。
其次,“輕問診模式”傾向加劇醫療安全隱憂。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的相關研究人員認為,目前互聯網醫療產品呈現同質化、娛樂化的傾向,很多產品并沒有多少醫療屬性。“即使是‘輕問診’也并不能解決真正的醫療問題,相反誤診風險難以控制。”安徽衛計委相關負責人稱,安徽目前傾向于在醫療機構內部憑借移動互聯網建立遠程診療系統,對互聯網企業進軍醫療行業并不看好。
第三,醫療的公益性受到質疑。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事業拓展部部長顏理海說:“目前通過‘好大夫’等網站可以預約到不少名專家,但是每次收費多則數百元,少則數十元,網上預約往往被文化程度較高、熟悉互聯網的用戶搶到,真正看病難、看病成本高的基層偏遠地區患者并不能享受到這一便捷。”
“醫療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投資巨大、回收周期長。”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研究員錢正昊說,當前這一領域內很多投資方都在“跑馬圈地”,很多企業追逐盈利快、利潤回報率高的項目,如可穿戴監測設備等,而使真正腳踏實地的企業無法迅速成長。
記者采訪了解到,互聯網醫療企業今后的盈利模式將主要有三類:一是向用戶收費;二是向醫療機構收費;三是向第三方收費。業內人士認為,大多數互聯網健康醫療企業都僅停留在醫療的邊緣,并沒有太大的業務成長空間。多家投資方和基金研究機構表示,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對這一產業統籌規劃,加以引導與扶持。
多家公立醫院負責人建議,重點扶持醫療機構體系內的遠程診療系統建立和大數據共享。“醫療產業不等同于其他產業,這個行業的專業性和精細化程度要求非常高,因此只有專門的醫療機構才能承擔移動醫療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工作。”一些專家表示,當遠程診療系統的建立、健康大數據共享、醫生網上執業許可等問題解決后,移動互聯網才可以與醫療深度結合。
目前我國手機健康監測類產品幾乎都是沒有后臺分析和醫學支持的APP,搜集的數據可靠性很低。有關部門應對這些產品做一些梳理,推動有核心技術的領軍
企業盡快成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認為,物聯網將變革傳統醫學,以健康醫學代替
疾病醫學,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將移動互聯網醫療服務引入公共衛生服務領域:如將智能血壓計等可穿戴設備發放給居民,家庭成員建立健康檔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內的醫生,通過移動互聯網實時監測更新健康數據,并針對具體情況做干預。這種模式可以讓80%非傳染性慢性病患者留在社區,進行動態化智能管理,讓大
醫院專注于救治少數疑難雜癥,真正推動醫改取得成功。
(醫藥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