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able id="y1dxv"></table>

      <track id="y1dxv"><ruby id="y1dxv"><tt id="y1dxv"></tt></ruby></track><p id="y1dxv"><strong id="y1dxv"><xmp id="y1dxv"></xmp></strong></p>
      <p id="y1dxv"><strong id="y1dxv"><xmp id="y1dxv"></xmp></strong></p>
      <pre id="y1dxv"><strong id="y1dxv"><noframes id="y1dxv"></noframes></strong></pre>

      • 新聞中心
      • News Center
      這些年審批的新藥 總理怒斥“還不是為了漲價”


      在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李克強總理強調,不允許在“審批”名目下搞那么多五花八門的所謂“新藥”:“還不是為了漲價?!”

          總理一句話道出了某些“新藥”換湯不換藥的貓膩。有藥品零售業內人士直言,十多年來,國家發改委先后幾十次調整藥價,但是每次“限價令”頒布后,都有80%的限價藥從醫院、藥店消失。與此同時,藥企、藥商將廉價而療效好的藥品“改頭換面”,按“新藥”重新報批。

          換個“馬甲”就漲價,這在醫藥界已是公開的秘密。

          有數據顯示,國家食藥監總局和?。ㄊ?、區)每年審批的新藥達一萬多種,而美國藥監部門每年僅受理一百多種新藥。我國新藥數量是美國的近百倍,真的是我們的藥品研發能力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中國藥企的研發能力嘛……

          這一萬多種所謂的“新藥”,無非是換個名稱、換個劑量甚至換個包裝的“偽新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扒一扒,這些年讓總理怒斥的審批通過的“偽新藥”都有哪些?

          據媒體報道,去年4月廣東省藥品招標,西安大恒生產的“克拉霉素”軟膠囊為5類新藥,只改變了劑型,由普通膠囊改成軟膠囊,就搖身一變成為獨家品種、享受單獨定價后身價比普通膠囊高出22倍。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2012年報道,山東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的一種名叫阿西莫司的降壓藥,同劑量的藥從膠囊變成片劑,漲價28元。

          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幾毛錢一只的簡裝氯霉素眼藥水,現在在市面上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包裝精美、價錢翻倍的“新藥”。

          和氯霉素眼藥水有著相似命運的還有銀翹解毒顆粒、簡裝銀翹片、簡裝三黃片、牛黃解毒片、六神丸、土霉素片和紅霉素片等等。這些以前被放在藥架最低層、價格最便宜的藥品如今已經很難找到。你聰明的,告訴我,價格便宜又好用的良心藥,都到哪里去了?

          除了改變劑型、改變包裝,有些醫藥企業提交審批的所謂“新藥”只是改了個名字而已。

          據報道,羅紅霉素有40個名字,頭孢三嗪有30個名字,預防和治療心絞痛的藥物單硝酸異山梨酯也有21個名字,抗菌藥氧氟沙星的名字則達52個之多……

          按照國際慣例,一種藥品通常有三種名字:化學名、通用名和商品名。而不同廠家、不同規格的同類產品可以用不同的商品名,如治療感冒的復方氨酚烷胺膠囊(通用名),商品名有快克、感康、太福等,藥品的主要成分相同。

          為何這些藥品熱衷于穿上幾十層“馬甲”呢?從一些藥物改名后的價格就可以看出端倪。

          在互聯網售藥網站搜索不難發現,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氟雷他定片,命名為息斯敏牌后,同劑量產品定價翻了五倍。

          類似的,注射用的維生素C改名后價格是原來的57.5倍。阿司匹林改名后價格提高21倍。

      色欲av无码久久精品
      1. <table id="y1dxv"></table>

          <track id="y1dxv"><ruby id="y1dxv"><tt id="y1dxv"></tt></ruby></track><p id="y1dxv"><strong id="y1dxv"><xmp id="y1dxv"></xmp></strong></p>
          <p id="y1dxv"><strong id="y1dxv"><xmp id="y1dxv"></xmp></strong></p>
          <pre id="y1dxv"><strong id="y1dxv"><noframes id="y1dxv"></noframes></strong></pre>